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生命叩問,滄浪之水

        今天是端午節, 還記得是紀念兩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位愛國詩人嗎?

        屈原,可算是最早的詩人。他曾向天叩問著生命,寫下千古奇著《天問》,他連問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在洋洋灑灑的百多問中,上自天文星辰,下至地理神話傳說,中及君臣愚賢人事歷史,皆提出了種種疑問。

       屈原是個多思多慮的人,但究竟他太高潔還是太固執呢?歷來談論不休。有人說他終生不離楚地,投江自盡皆是愚忠。司馬遷稱揚他「瑾瑜比潔」,班固卻指責他「露才揚己」,各說不一。但我們可從《漁父》中看出屈原和漁父之間的儒道處世之別。

        這天,屈原「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引來一位漁父問道「何故至於斯?」,漁父的提問語帶雙關,怎會來到此「楚澤江畔」?亦問怎會弄致如此境地!屈原所答,便流下千古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便勸屈原不必「獨醒獨清,深思高舉」,何不「淈泥揚波,餔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呢?但在屈原眼裡,這無異要他隨波逐浪,同流合污!

       這時,漁父莞爾而笑,盪槳離開,擊節唱出發人心省的滄浪之歌(這首歌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迴盪千古:「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之水清濁無人可控制,如果清澈乾淨的話,那就拿來洗滌我的帽帶吧!滄浪之水若污濁骯髒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雙腳吧!反映了道家「安時處順」的思想境界。

      有人說,漁父是道家隱子,本為解結而來,惜屈原終不顧勸告,投進汩羅江,葬於江魚之腹中,所以他笑儒者腦筋打結,諷刺的是,百多年後的楚霸王項羽,同樣不聽烏江亭長勸告,不肯過江東,終於自刎江邊,同樣可說迷悟只在一念間。
附圖:漁夫( 范曾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