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背影與目送



        今天是父親節,我想起兩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和龍應台的「目送」。

        第一篇「背影」是香港中學生必讀的文章。朱自清很嫌棄父親,文章中他認為自己已二十歲了,北京已往來過兩三次,不明白父親何解堅持送行;又不滿他囑咐茶房照應,心裏笑他的迂,認為托他們直是白托。父親這樣的無微不至卻令他厭煩,送行當天父親又是一大段囉囉唆唆絮語:「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朱自清對父親的嘮叨,如同很多年輕人對父母的關心總不耐煩,然而朱自清最後都感到父親的慈愛而寫下這篇背影。

        文中說到朱爸爸要過穿過鐵道對面的攤檔,買些橘子給朱自清途中吃,這段描述可算是經典,當年我老師教授此課時,明顯悉心感性地朗讀這段,確令同學們都非常感動。

        朱自清寫道「我看見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然而,當朱爸爸買橘子回來時卻更費功夫,「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當此情境,朱自清趕緊去抱著他。然後「蘭舟催發」真要和父親分別了,在文章結尾寫道:「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龍應台的「目送」,是我為人父後才讀到,不知是否如此,文章更能牽動我情。文章共三次這樣寫道:「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可算是文章的註腳。


        龍應台帶兒子華安上小學第一天,她放開原本圈在她手裡的小手,目送兒子「背著….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當兒子十六歲,到美國作交換生那年,龍應台送他到機場,又目送著他的背影在進入禁區時一寸一寸往前挪,他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今次兒子沒有回頭望她,她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龍應台突然感到「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她回憶她父親的往事,更想到她父親離世時,她在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 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朱自清在兒子的角度看到父親為自己盡力籌謀時蹣跚的背影,感到父愛而潸然淚下;龍應台是作為父母目送兒子,當兒子漸漸長大,目送情況亦漸見遠離,原來兒子長大了,暗嘆他再也不顧望我了。從當父母無微之愛,反省到對父親的思念。應了有句老話:「養子方知父母恩,觀老便曉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