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拾香紀讀後


連十香,一個年僅廿二歲身患急病的少女,在彌留之際回憶自己和家人過去的種種,「從回憶裡抓住一點生命的痕跡」。故事以連家的「事」帶出香港的「事」;以連家的「情」帶出香港的「情」,引領讀者重「拾香」港的「紀」錄。

十香的父親連城母親宋雲,從大陸來港定居,當時是「戰後嬰兒潮」時代,他們共有十名子女,以數序式為子女取名:大有相逢三多四喜五美六合七喜八寶九傑十香。「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他們各有各的性格,亦各有各的命運,相逢與妻同床異夢,三多與夫琴瑟異趣,養子四喜五美相愛卻糾結於別人眼光,六合熱衷參政,八寶響往選美,七喜選擇忘年異地婚姻,在在都令連城宋雲操心掛念,可是說到智障的九傑,他們則是「長憂九十九」,至於早逝的十香,更令他們痛入心扉!
連城宋雲初到香港是做橄欖生意,由於他們長袖善舞令生意續步擴展,並開始以其子女名字作為店鋪名稱,如「四海辦館」「五美時裝」「六合百貨」「七喜士多」「八寶製衣」「九傑運輸」「十香酒家」,讀者可瀏覽了香港自五十年代以來的商店業務形式。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人類卻幸運得多,縱然時間是闊步向前,數十年彈指便過,但我們仍可憑記憶懷緬往事,更寫下歷史垂照丹青。
將歷史事件嵌入小說情節中,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寫作手法,如金庸的《射鵰》《倚天》和黃易的《尋秦記》等,陳慧亦採用了此寫作方法,以家在香港發生的「事」,帶出對香港四十至九十年代歷史的「情」。
家十個兒子的成長襯托出香港發生過的大事,如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六七暴動、颱風溫黛襲港、保釣運動、中英聯合聲明、移民潮和蘭桂坊事件等等。
作者更將故事人物劇情緊扣香港歷史事件上,如《新晚報》和大有同日出世,三多在英女皇加冕翌日出世,八寶的天生麗質帶出當年選美成風。
又如香港水荒制水時,家的忠心僕人順發阿桂夫婦貯備食水時,使用的大膠桶竟成為他們獨女溺斃之處,其後連城夫婦把六子過繼予他們,顯示當年的主僕情誼。三多結婚當晚,其丈夫竟因李小龍的暴斃而鬱鬱寡歡,仿彿為其失敗婚姻作出不祥預兆。故事最令人有揪心之痛的是,十香趕赴久別心上人的約會時,無奈遇上嘉利大廈發生大火,阻了她的去路,更糟糕的是她突然腦病發作,病魔不僅令她爽約,更令她生命戛然而止!連城曾擔心石硤尾大火會將整個九龍燒掉;作者說嘉利大火卻燒去整整一個多世紀,但我覺得這火更燒斷了十香的愛路,當晚美麗華戲院上映的「甜蜜蜜」,座上卻看不到十香和情人的身影……
歷史小說卻不失可讀性,全書是由兩章家的概述,加上九個傳記式的故事構成,有不少觸動人心的情節,如十香大有辦公室幫忙,偶望對街的大廈,竟與久別情人隔街重遇,互相看得清楚卻是觸不可及十香跑往對街大廈,突然,她回首發現大有辦公室的燈關掉了,眼前的一黑,十香感到不祥,「如同被遺落在另一個空間裡」,不久,十香瞥見了一件事,一件連會考女狀元七喜都不懂的事----死亡!
有時巧合會令人心痛,十香出世那天剛是父親連城的生日;十香離世時的年紀竟是母親宋雲出嫁的歲數。隨著十香的離去故事亦完了,剩下的只有回憶,然而,作者指出「回憶,就是,愛。」

讀後感
《拾香紀》曾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是一本香港回憶的小說,陳慧1997630開始撰寫的,主角連十香死於1996年,作者仿彿流露了「九七大限」的迷思,代表香港殖民時代的結束,把香港九七前的縮影都托在連十香的回憶中,借她和她家人的際遇反映出來,作者用淡然流暢的筆觸寫下香港的故事,好像用筆為香港面上劃下一道一道的皺紋。
忙碌可能磨滅了記憶,看這本書仿彿錄影機倒帶回顧已遺忘的香港,讓讀者緬念香港情懷,書中總有幾段文字會勾起你沉睡的記憶,令你泛起陣陣戚戚然,畢竟歲月可帶走我們的青春,卻帶不走我們的回憶,香港的喜與悲快速閃過,使我心中五味雜陳,我不期然想到張愛玲的一句話「香港是一個華美但悲哀的城!」儘管如此,香港仍是我們的家,正如陳慧在書中後記的一句話:「故事,其實都是大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