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難得的一課




        這天,清早的西環海旁,我感覺清靜而帶點肅殺,一幢白色兩層高的舊式政府建築物,座落海旁,就像一個面色慘白看透生死的老人,望海沉思。

        這天,是我參與警務署舉辦的標準偵緝課程(SCIC )中「難得」的一課。我與警察部的同學一起凝重地步向今天的課室--西環維多利亞公眾殮房。

        報到後,我們被安排到一處房間,大家依循規定忙於穿戴防護裝備,期間鴉雀無聲,大家都不自覺地緊張屏息起來,靜候法醫安排上課,等待的時間也仿若停頓。

        得知可以入「課室」時,我緊張得手心冒汗,大家有序緊隨輕步而行,一直走到地庫,藥水氣味愈來愈顯濃烈,最後走進一個敞大的房間,四面是冷冰冰的殘牆,正面的牆上孤寂地掛著一個圓鐘,長針追趕著短針,似在提醒大家,人生是闊步向前,不曾為誰停留;圓鐘下是一個偌大的白板,上面寫著了幾個姓名、性別、時間…,心想定是今天的「無言老師」。我鼓起勇氣游目四顧,除了一些工具和清洗設備外,就是幾張冰冷得叫人心寒的金屬床,在我們面前的一張床臥了一位「男性無言老師」,我們不期然聚在一團,這時法醫亦開始其背誦如流的講課。心想稍後便會在我們面前進行解剖,就不由得緊張起來。

        當福伯(法醫助手的傳統通稱)第一刀從遺體胸膛剖下,我雖然目不轉睛,但感覺奇怪,似乎像電影剪片般,刀落時我眼下一黑,瞬即跳到另一個影像似的,是由「一個人」頓變成「一件物」;跟著見刀幾番起落,俐落地將遺體剖開,一陣強烈異味直湧我早已作出防禦的嗅覺,福伯嫻熟地將一副一副的內臟取出,遞交法醫檢驗,從而找出死因。我見福伯不消一盞茶時間已把「無言老師」的內臟掏盡,淨下的,正是佛經所說的「臭皮囊」,深感不論你是貧富美醜,最終亦徒具皮囊,令人深思人生無常的道理。

        人們對生死問題大多諱莫如深,「但知年往,不覺形遷」,其實生老病死是無從躲避。元代元曲家馬致遠有句話:「不爭鏡裏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人生無常,深感「今晚脫了鞋和襪,未知明天穿不穿。」實是見道之言,要學懂珍惜眼前,活在當下。這一課真是大開眼界,難以忘懷。

       想不到,今次課程除了學習到偵查知識外,還有機會虔誠親睹皮囊,體會無常,令我思考珍惜人生的道理。這種學習經驗實是難得。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湯顯祖的四個夢


        今年是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和中國明代著名小説家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當倫敦戲院上演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時,中國舞臺上亦正演出湯顯祖上承西廂下啟紅樓的《牡丹亭》。
        説到湯顯祖必然要講他著名的「夢」,《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
        當湯顯祖的《牡丹亭》(亦名還魂記)問世後,有人説「幾令西廂減價」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南安太守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家中花園進入夢鄉,夢中碰上一個年輕書生,互生情愫,醒後念念不忘,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叫柳夢梅掘墳開棺,令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高中狀元。多番折騰,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紫釵記
       紫釵記是以唐代蔣防傳奇小說《霍小玉傳》為藍本,原著霍小玉與李益相戀,李益蟾宮折桂高中忘誓,小玉死前含恨詛咒,典型的痴心女子負心漢故事。經湯顯祖的改寫,紫釵記是以霍小玉所喜愛的紫玉釵作線索,串聯全劇情節,盧太尉的專橫、李益的軟弱,給霍小玉帶來了悲慘的命運,但一次小玉夢見一黃衫大漢抱著李益而來,脫鞋登堂,她猛然驚醒。小玉深信:鞋者,諧也,夫婦和諧之兆。最後夢境成真。湯顯祖筆下黃衫客的出現,把《霍小玉傳》的悲劇扭轉成「劍合釵圓」的團圓夢。

南柯記
        唐朝武官淳于棼,酒後夢入大槐安國,與貌美的瑤芳公主成婚,任南柯郡太守。二十年間,政績卓越,並育有二男一女。誰知公主瑤台被困,病重身死。淳于棼後又蒙恩封相,位高權重,怎料遭人忌陷,而流放返鄉。此時,淳于棼夢醒,驚覺二十載的大槐安國實為蟻穴,頓悟萬事俱空,世事無常的道理。

邯鄲記
        唐代書生盧生落第失意回鄉,途經邯鄲,下榻旅館,遇見道士呂純陽,二人相談甚歡,呂純陽贈他一個青瓷枕頭,當時店主正在蒸黃粱米飯,盧生卻睡在枕頭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娶了清河崔氏之女,又考中進士,平步青雲,官至宰相。但遭同僚陷害入獄多年。平反後封燕國公。享盡榮華富貴,最後老死家中。此時盧生驚醒才知只是夢一場,更發現店主人鍋裏的飯還沒煮熟,原來輾轉一生皆只「黃粱一夢」短暫虛幻。
        明代作家王思仁概括臨川四夢,說道「《邯鄲》仙也;《南柯》佛也;《紫釵》俠也;《牡丹亭》情也」。

        人生如夢,現實命運每多播弄,如莎士比亞在《李爾王》寫道:「命運之弄人,如同頑童掌中的蒼蠅。」所以清代有一書生功名失意,亦來到邯鄲,想到呂純陽點化盧生黃粱夢的故事而作此詩,幽默之餘更為人生無奈下註腳。
「二十年來公與侯,縱然是夢也風流,我今落魄邯鄲道,要向先生借枕頭。」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不知何故今年冬天特別長


        這幾天,不知何故我突然腰痛,痛不堪忍,俗語說:「窮則呼天,痛則呼娘。」真的,我想起母親,但不是因為「痛」,而是近日又再有冷鋒到港,以往每當天氣轉涼,我總會致電母親噓寒勸加衣,但拿起聽筒前一刻我明白是「以前」的事了,原來真是會有揪心的感覺,也不知何故今年冬天特別長…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蘇軾的三位紅顏


       近日電視台預告播放電視劇「東坡家事」,看來是以喜劇敘述蘇軾和他妻妾的故事,但「東坡家事」令我想起的卻是浪漫、黯然和淒婉的愛情故事。

       蘇軾一生跌宕波折,仕途多舛,但他個性樂觀曠達,參透禍福,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蓑煙雨任平生」等豪邁作品。可是,有否想過豪放詞派的開創者,宋代大文豪蘇軾,卻有柔媚婉約,牽動情腸的淒然「家事」呢!

       命運播弄竟有如斯,蘇軾三位紅顏的蕙折蘭摧,同令他心如刀割,但回首看來命運好像早有安排,她們都是陪著蘇軾各走了一程重要的命途,每段情卻又同樣刻骨雋永!更巧的是她們竟也同是姓王,真是同姓續弦!

       十八歲的蘇軾為北宋進士王方賞識,將十五歲的女兒王弗嫁與蘇軾為妻,賢淑的王弗是蘇軾的良師益友。王弗精明謹慎,與生性跳脫豁達的蘇軾正是互補。《東坡逸事》裡有王弗「幕后聽言」的故事,每每軟語相勸,是真正的賢妻內助。可惜王弗只和蘇軾生活了十一年,就因病早逝。
          蘇軾在安葬愛妻的山坡上栽下了三萬棵松柏苗,以伴青塚。究竟三萬棵青松,該要花多久時間種植;每植一棵,蘇軾究竟又是怎樣的心情呢。現代愛情以玫瑰為表,為愛人送上九百九十九朵,已然浪漫溫馨,但用心真摯又怎能勝過至今仍在四川眉山蒼翠的青松呢!「明月夜,短松崗」蘇軾的浪漫心思和赤誠舉措,表達了對愛妻王弗的情誼是何等至深!不僅如此,十年後,蘇軾還寫下了中國古代悼亡詩詞中最感人肺腑的《江城子·記夢》,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一字一淚,情深義重,大家試想「思量」愛妻當然「自難忘」,但在「不思量」的情況,仍不自覺地時刻惦記亡妻,那種正反表達令人驚歎蘇軾詞句精妙外,更使人喟然而歎,誰不為之動情!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她堪稱賢妻良母,不但把王弗之子蘇邁視如己出,而且陪伴蘇軾經歷了宦海浮沉,先後歷經了烏台詩案和黃州貶謫。他們生活的廿五年中,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濃情厚意。
      王閏之去世時,蘇軾傷心欲絕,淚盡目乾,為她辦了個隆重葬禮,親寫祭文,向她承諾「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其後,王閏之的靈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裡,十年後終於和蘇軾合葬一墓,藤樹相纏。

       第三位是出身歌妓的王朝雲,她十二歲被送給蘇軾做丫鬟,此後,她成為蘇軾的紅顏知己,一直伴在蘇軾身邊廿二年。王朝雲聰明秀慧,蘇軾形容她「玉骨冰肌」「洗妝不褪唇紅」而且她多才多藝,陪伴這個比自己年長廿六歲的老人,她生死相從,操持家務,蘇軾南貶,朝雲隨侍,與蘇軾老來得子,本應喜出望外,可惜喜悅只維持一年,兒子早夭令他們痛入心扉。朝雲以其學識和聰慧慰藉蘇軾飽歷風霜的心靈,緊伴蘇軾走過最坎坷的人生道路。

        從一個小故事可看出聰穎的王朝雲對蘇軾的善解:蘇軾一日飯後散步,捫著肚皮,問左右侍婢:「你們看,此中所裝何物?」一婢女應道:「都是文章」,另一婢女答道:「滿腹智慧」蘇軾皆不以為然,此時王朝雲淡然地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
          蘇軾依照朝雲的遺願,將她安葬在惠州西湖邊的一座小山丘上,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亭柱上鐫有一副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蘇軾一生,品味過人間的大喜大悲,令人羨煞的是他有三位紅顏結伴同嘗。他一生中既遇到王弗這樣事業上的賢內助;又擁有王閏之這位賢妻良母;還碰上王朝雲如此才貌雙絕的知音人。這三位女子和蘇軾情真意切,相依相伴,在蘇軾心裡互不相擾,就中沒有妒嫉纏夾牽扯,各有各的位置,不離不棄,莫失莫忘。但塵世之苦莫過於生離死別,他們卻在生命的每段渡口中訣別。

        在王朝雲去世那一年,蘇軾六十歲,自此,他一直鰥居。「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媽,不要牽掛了!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而人類則幸福得多,記憶可早及孩提。我相信深刻記憶乃緣繫於我們的感情,悲喜愛恨等七情觸動自然刻骨雋永,令人永誌難忘!

       我與母親結緣五十年,太多記憶了,有天倫喜樂,亦有揪心悲痛。

       近年,母親經常進出醫院,那天我與妻兒探望她時,閒談間互訴心話,亦正好讓我兒聆聽我與母親往事,期間五味雜陳,感慨良多!⋯⋯

       在母親最後一次入院,那天媽尚能與我和我妻兒玩笑,年屆知命的我更撒了母親一次嬌,竟不知這是我們最後一次開懷共笑,真是有「當時只道是尋常」之嘆!


      幾天後母親情況漸差,她握著我手說她造了一個夢,見有四個陌生男人將她放進一口棺材內,想必時日不遠,囑咐我屆時不用傷心,她繪形繪聲道來時,心下頓湧起不祥。

      人生無常,油盡燈枯,目睹母親面色慘白,張嘴殘喘,我的眼淚再忍不住奪眶而出,兒媳孫兒皆上前話別。


      及後母親廻光反照貌若酣睡,其實已然彌留,我輕撫母臉,耳畔細念佛號,為她送行,只見媽已木然的臉潸然淚下…


     

「媽,不要牽掛了!妳的兒媳孫都已跟妳訴過別話,樹高千丈,都要落葉歸根,妳不用牽掛我們,安心走吧,願妳往生善處!」稍後,母親就安詳走了…我用溫暖毛巾為她抹臉,跟以往不同的,今次,母親再沒有抱怨我抹得太大力了…媽,有緣再見!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為何上帝允許這種事發生在無辜兒童身上


       教宗亞洲之行的最後一天,他到菲律賓馬尼拉聖湯瑪斯大學出席一項青少年活動時,一名十二歲女童帕洛馬爾,忍不住落淚哭問教宗:「許多孩子因被父母遺棄而走上吸毒及賣淫之路,為何上帝允許這種事發生在無辜兒童身上?」教宗聽後無言以對,只有為之心酸,上前把她摟進懷裏安慰,亦承認無法解答此問題。

       其實十二歲女童所提問的,就是有神論哲學的胡同,災難現實的存在,似乎就是對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的諷刺,叫人深思!

    這是個宗教哲學問題,在耶教教義裡,生命只得今生,所以這群兒童除了大家共有的原罪外,作孽理當遠不及成人,可謂無辜受災。若神「全知」何解讓它發生;若神「全能」何解不予阻止;若神「全知全能」,但卻不阻止而讓它發生,那麼怎能算「全善」呢?孩童年紀有細至幾歲,其意志「自由」有限,無人教養,怎能「走當行的道」?相反,上帝更忍心放進他們在煉獄裡無辜受苦,來警惕世人!所以耶教對此問題大都諱莫如深。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我的老師 林真



國文化。眾所周知,文、史、哲是通往文化堂奧的必行路徑,從小我已對中國哲學甚感興趣,進而涉獵易學陰陽五行。七十年代已蜚聲國際的術數奇人林真先生,我有幸亦能添列門牆,惜去年老師不幸仙遊,今值老師以文悼念。

        還記得我第一天到恩佳大廈上課時,甫打開我看見老師高大的身影,聽到他宏亮的聲音,已給我有仰望之感,加上他的修為學養,教我拜服上過老師課的人都知,他能在素未謀面的人前鐵口直斷,說一不二,技驚四座。然而我實不才,未能沾得皮毛,但老師教曉我的更多是做人處世道理,坦白說,當年他的獨到見解曾令我大惑,要到今天想來才知乃醍醐灌頂,飽經閱歷之言。

        老師人稱林真先生,原名李國柱,早年來港,臨行前其母諄諄地囑咐他要帶眼識人,影響他一生,正如孔子謂交友要選「益三友」,「帶眼識人」相信是最早的相學教育。當很多的人稱呼老師是「大師」、「術數高人」時,我說老師是一位學問家,他學識淵博,儒、道、佛學、乃至書畫皆學有所長,他有求學不輕信的治學理念,「未經過研究便沒有發言權」他對相學的研究都是緣於不相信。

        當年老師在香港商報寫專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專欄標誌的圖畫,是用漫畫劃了老師頭頂住如山的書籍,生動有趣。然而,亦令我想起老師的往事,他少年時曾在上環一家木箱舖做學徒,就是常頂著百多斤重的木箱,往各處走送的。他每晚收工在大笪地旁觀別人看相,每每見江湖術士用其如簧妙舌,輕敲嚮賣,模稜兩可,他都嗤之以鼻;而且他曾被稍懂相學的表哥批他是賤命,一無是處,於是他決心研究相學,老師以務實態度,披沙瀝金,把術數的神秘外衣脫去,老師曾有一自謙為誇張的比喻,其實很貼切,他如佛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學從催眠術的泥淖中掏出來一樣,他將相學還原為觀人法,結合精神分析學,成為一代相學宗師。

         我在老師身上學到更寶貴的是他飽經世故的人生經驗,老師的一生起伏跌宕,嘗過白眼,遇過扶腋,他曾強調人不怕受挫,只怕「水過鴨背」,成為不懂從中汲取經驗的老天真。人生順逆都是成長課堂,他常笑言:「若少年時捱盡苦頭,老來才安享晚年,閻羅王肯的話我即刻同佢簽約!」

        當老師名噪一時後,他突然收到一封信,是從前看不起他且久未聯絡的親戚,他給那親戚回信是這樣道:「你的信是給『林真』的,而非『李國柱』的!」那種吐氣揚眉的氣壯決絕,多年後我有了體會便深為感動!

        老師曾多次表示,他熱愛文學尤甚於術數,他曾每天用文字來寫人物速寫,把他的眼光磨得尖銳,能在一瞬間便看出人們的特徵來。老師博覽群書,談吐優雅,論述獨到,時常引古證今,亦引導了我對中國文學歷史的熱誠。

         人生路上得遇名師,實為幸事,我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話來紀念我師: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想見風範空有影,欲聞教誨杳無聲…老師,多謝您多年的教誨。

 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