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新文學運動一百周年


      「有人話: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大家記否鄺美雲《未曾深愛已無情》這首歌的這句讀白呢,其實是出自一首新詩的,而作者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新文學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胡適之先生。

        屈指算來,今年正是新文學運動一百周年。1917年中國文學革命,新文學運動開始,《新青年》初刊,《文學改良芻議》發表,百年白話文寫作序幕從此展開。


       胡適之要求用白話完全代替文言文。但有則花邊新聞,有人譏諷胡適之推行白話文,自己名字卻仍用「適之」這種古文體,所以「胡適之」從此改名「胡適」。


        其實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如胡適,陳獨秀,蔡元培,甚至魯迅等人都是古文高手,有時寫古詩更比新詩好,但他們卻要證明白話文都可以寫詩的,所以胡適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新詩集《嘗試集》。


        胡適外貌俊逸,不是一襲長衫青袍,就是畢廷西裝革履,架上圓框眼鏡,書生意氣,氣派不凡,就連高傲的張愛玲也以他為偶像,她在《憶胡適之》說:「跟適之先生談,我確是如對神明」;德國精神分析學大師佛洛伊德的孫女曾到紐約,當朋友問她想到甚麼地方參觀時,她竟說想去拜訪胡適先生,可見胡適魅力跨越寰宇。


       我覺得當年知識分子因身處火紅年代,難免有點過激,以致撟枉過正,甚至要打倒「孔家店」,其實,文白可以並存,不必全盤推倒古文,記得當年我的國文老師曾說,白話文的確能易於表達,切合生活,但亦不能抹煞文言文的文詞雅麗,表達言簡意賅。


       不過,事實上,如果百年前沒有胡適提倡「的麼了嗎」的白話文,那麼,吾等修書行文仍「之乎者也」矣。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王澤先生,多謝你!

      「耐人尋味」「各有千秋」「禍不單行」「似是疑非」…從小我就懂得的成語,皆從「老夫子」漫畫處學來的,這本被父親視為「正氣」的漫畫陪伴我長大。

        老夫子漫畫多是四格的,簡潔幽默,翻到一頁有趣,可以捧腹大笑,笑到人仰馬翻,老半天都笑逐顏開,歡樂不已。到我兒出世,當然樂於介紹,結果兩代同看同笑,王澤先生,多謝你帶給我們的歡樂。

       兒時閒來更愛好繪畫老夫子,回想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今天,我再提筆懷念兒時感覺,更以此悼念王澤先生。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風流少帥張學良---「自古英雄皆好色」


        今天是12月12日,上一世紀的今天,對少帥張學良來說是一生的轉捩點,他發動了西安事變進行「兵諫」,結果被蔣介石軟禁,當時他36歲。張學良說:「我的事情就只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其實沒有的,相信更多的是他的風流韻事。

風流少帥張學良---「自古英雄皆好色」

馬君武《哀瀋陽》詩云:⋯⋯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這首詩在我讀中學時老師曾提到,聽得我入神。詩中人物的風流瓜葛,證實除趙四外其他都是想當然的附會,為此張學良相當氣忿,謂作者見胡蝶有聲名,就強把她名字連上,他們根本緣慳一面;朱五其實是張學良秘書朱光沐的妻子,我讀過高陽先生的雜文曾經說過這麼一個故事,謂有次飯局朱五知道馬君武同場,便走到他面前自我介紹,令馬君武尷尬離開。


       馬君武的《哀瀋陽》雖然捕風捉影,但張學良當時生活確是糜爛,所以也算取辱有道。張學良曾說:「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雖不是英雄漢,却也好色似英雄!」先有于鳳至賢淑髮妻;又有大家閨秀谷瑞玉「隨軍夫人」;名門望族梁家九小姐和十小姐兩位千金都先後與張學良有染;官宦之家的趙四(趙一荻)癡情追隨,陪伴少帥度過了半生的囚禁生活;張學良最後一位女人是在北京大學認識的蔣士雲(蔣四小姐) 。及後,年逾古稀的張學良這樣說:「趙四最好,蔣四最愛。」


        少帥風流名不虛傳,認真算來中外女子前後有十一位女朋友,若不是西安事變將他幽禁,風流何止於此!正如他說自己:「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張學良的國仇家恨--「確保東北入版圖」


        明天是12月12日,上一世紀的這天,對少帥張學良來說是一生的轉捩點,我記起兩首關於他的詩。

張學良的國仇家恨--「確保東北入版圖」
少帥張學良曾有詩云:⋯⋯
「孽子孤臣一穉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民朔,確保東北入版圖。」


       日本人想侵佔東北鐵路權,痛恨少帥父親張作霖軟磨硬泡不合作的態度,日本關東軍逐於1928年6月4日預埋炸藥在瀋陽郊外皇姑屯,當張作霖的專用列車(即當年西太后的專用列車) 駛到時,將整列車卡炸毀。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的當天,正就是張學良的生辰,叫少帥痛恨終生。


      「夜殺其夫,明坐其家」,日本人暗殺了張作霖竟再派特使林權助到場弔唁,並告之少帥勿易幟統一,並開出利誘條件,張學良的答複是:「你忘記了我是中國人!」張學良斷然拒絕當兒皇帝,日本人明白到無法誘降少帥,只能實行「城是箭射來的」,1931年發動9.18事變。


        皇姑屯父血未乾,又有北大營9.18事變來臨,國仇家恨,我相信張學良比誰都抗日,卻偏被冠以「不抵抗將軍」罵名,歷史洪流中,太多吊詭事了。
另一首詩是關於少帥的風流詩,明天再說…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竹杖芒鞋輕勝馬





        昨晚(14/11)據報是85年間地球與月球最接近的一次「超級滿月」。我承月滿之興,夜讀東坡詞,讀到定風波,心情庶幾近之,彷如獲蘇大文豪醍醐灌頂,若有所悟。

        我在前線工作屈指算來三十載,今天解下戈甲,座在案頭,搖筆按鍵,領略到詞中「竹杖芒鞋輕勝馬」,想起以前,走在前線,風塵撲撲馬蹄忙,時間流轉,如今我早已是哀樂中年,也可籍此放緩心情,信步而行,想不到真的感到「輕勝馬」了。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廣寒宮未閉





        今天晚上,中國研發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成功發射到太空軌道上,在八月十五中秋夜,中國在茫茫宇宙中成功搭建了「天宮」,使得一件科學計劃頓然顯得浪漫詩意!

        千古傳說,中秋猶多。嫦娥偷服丈夫后羿的長生藥,卻奔飛月上,自此她永居天宮,李商隱筆下盡寫她心情,「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又有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有棵生長茂盛的桂樹,高五百多丈,下邊有一個人不停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下,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他曾犯下天條被貶謫到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無功的差使,受永勞不休之苦。因這些故事,故有柳先開詩句「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和倫文敘的「偶見廣寒宮未閉,故將明月抱回來」的豪情才詩。

        在這現代廣寒宮裡,航天員不會像嫦娥和吳剛永困宮中,他們只會逗留天宮實驗工作一個月。

        還記得蘇軾千年前有詩問道「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隨著今晚天宮升空成功,我可穿越時空戲答是丙申年的八月十五!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生命叩問,滄浪之水

        今天是端午節, 還記得是紀念兩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位愛國詩人嗎?

        屈原,可算是最早的詩人。他曾向天叩問著生命,寫下千古奇著《天問》,他連問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在洋洋灑灑的百多問中,上自天文星辰,下至地理神話傳說,中及君臣愚賢人事歷史,皆提出了種種疑問。

       屈原是個多思多慮的人,但究竟他太高潔還是太固執呢?歷來談論不休。有人說他終生不離楚地,投江自盡皆是愚忠。司馬遷稱揚他「瑾瑜比潔」,班固卻指責他「露才揚己」,各說不一。但我們可從《漁父》中看出屈原和漁父之間的儒道處世之別。

        這天,屈原「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引來一位漁父問道「何故至於斯?」,漁父的提問語帶雙關,怎會來到此「楚澤江畔」?亦問怎會弄致如此境地!屈原所答,便流下千古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便勸屈原不必「獨醒獨清,深思高舉」,何不「淈泥揚波,餔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呢?但在屈原眼裡,這無異要他隨波逐浪,同流合污!

       這時,漁父莞爾而笑,盪槳離開,擊節唱出發人心省的滄浪之歌(這首歌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迴盪千古:「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之水清濁無人可控制,如果清澈乾淨的話,那就拿來洗滌我的帽帶吧!滄浪之水若污濁骯髒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雙腳吧!反映了道家「安時處順」的思想境界。

      有人說,漁父是道家隱子,本為解結而來,惜屈原終不顧勸告,投進汩羅江,葬於江魚之腹中,所以他笑儒者腦筋打結,諷刺的是,百多年後的楚霸王項羽,同樣不聽烏江亭長勸告,不肯過江東,終於自刎江邊,同樣可說迷悟只在一念間。
附圖:漁夫( 范曾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