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不知何故今年冬天特別長
這幾天,不知何故我突然腰痛,痛不堪忍,俗語說:「窮則呼天,痛則呼娘。」真的,我想起母親,但不是因為「痛」,而是近日又再有冷鋒到港,以往每當天氣轉涼,我總會致電母親噓寒勸加衣,但拿起聽筒前一刻我明白是「以前」的事了,原來真是會有揪心的感覺,也不知何故今年冬天特別長……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蘇軾的三位紅顏
近日電視台預告播放電視劇「東坡家事」,
蘇軾一生跌宕波折,仕途多舛,但他個性樂觀曠達,參透禍福,
命運播弄竟有如斯,蘇軾三位紅顏的蕙折蘭摧,同令他心如刀割,
十八歲的蘇軾為北宋進士王方賞識,
蘇軾在安葬愛妻的山坡上栽下了三萬棵松柏苗,以伴青塚。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她堪稱賢妻良母,
王閏之去世時,蘇軾傷心欲絕,淚盡目乾,
第三位是出身歌妓的王朝雲,她十二歲被送給蘇軾做丫鬟,此後,
從一個小故事可看出聰穎的王朝雲對蘇軾的善解:
蘇軾依照朝雲的遺願,將她安葬在惠州西湖邊的一座小山丘上,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蘇軾一生,品味過人間的大喜大悲,
在王朝雲去世那一年,蘇軾六十歲,自此,他一直鰥居。「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媽,不要牽掛了!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而人類則幸福得多,記憶可早及孩提。我相信深刻記憶乃緣繫於我們的感情,悲喜愛恨等七情觸動自然刻骨雋永,令人永誌難忘!
我與母親結緣五十年,太多記憶了,有天倫喜樂,亦有揪心悲痛。
近年,母親經常進出醫院,那天我與妻兒探望她時,閒談間互訴心話,亦正好讓我兒聆聽我與母親往事,期間五味雜陳,感慨良多!⋯⋯
在母親最後一次入院,那天媽尚能與我和我妻兒玩笑,年屆知命的我更撒了母親一次嬌,竟不知這是我們最後一次開懷共笑,真是有「當時只道是尋常」之嘆!
幾天後母親情況漸差,她握著我手說她造了一個夢,見有四個陌生男人將她放進一口棺材內,想必時日不遠,囑咐我屆時不用傷心,她繪形繪聲道來時,心下頓湧起不祥。
人生無常,油盡燈枯,目睹母親面色慘白,張嘴殘喘,我的眼淚再忍不住奪眶而出,兒媳孫兒皆上前話別。
及後母親廻光反照貌若酣睡,其實已然彌留,我輕撫母臉,耳畔細念佛號,為她送行,只見媽已木然的臉潸然淚下…
「媽,不要牽掛了!妳的兒媳孫都已跟妳訴過別話,樹高千丈,都要落葉歸根,妳不用牽掛我們,安心走吧,願妳往生善處!」稍後,母親就安詳走了…我用溫暖毛巾為她抹臉,跟以往不同的,今次,母親再沒有抱怨我抹得太大力了…媽,有緣再見!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為何上帝允許這種事發生在無辜兒童身上
教宗亞洲之行的最後一天,他到菲律賓馬尼拉聖湯瑪斯大學出席一項青少年活動時,一名十二歲女童帕洛馬爾,忍不住落淚哭問教宗:「許多孩子因被父母遺棄而走上吸毒及賣淫之路,為何上帝允許這種事發生在無辜兒童身上?」教宗聽後無言以對,只有為之心酸,上前把她摟進懷裏安慰,亦承認無法解答此問題。

其實十二歲女童所提問的,就是有神論哲學的胡同,災難現實的存在,似乎就是對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的諷刺,叫人深思!
這是個宗教哲學問題,在耶教教義裡,生命只得今生,所以這群兒童除了大家共有的原罪外,作孽理當遠不及成人,可謂無辜受災。若神「全知」何解讓它發生;若神「全能」何解不予阻止;若神「全知全能」,但卻不阻止而讓它發生,那麼怎能算「全善」呢?孩童年紀有細至幾歲,其意志「自由」有限,無人教養,怎能「走當行的道」?相反,上帝更忍心放進他們在煉獄裡無辜受苦,來警惕世人!所以耶教對此問題大都諱莫如深。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我的老師 林真
我喜愛中國文化。眾所周知,文、史、哲是通往中華文化堂奧的必行路徑,從小我已對中國哲學甚感興趣,進而涉獵易學陰陽五行。七十年代已蜚聲國際的術數奇人林真先生,我有幸亦能添列門牆,可惜去年老師不幸仙遊,今值老師忌辰,謹以文悼念。
還記得我第一天到恩佳大廈上課時,門甫打開我看見老師高大的身影,聽到他宏亮的聲音,已給我有仰望之感,加上他的修為學養,教我拜服;上過老師課的人都知,他能在素未謀面的人前鐵口直斷,說一不二,技驚四座。然而我實不才,未能沾得皮毛,但老師教曉我的更多是做人處世道理,坦白說,當年他的獨到見解曾令我大惑,要到今天想來才知乃醍醐灌頂,飽經閱歷之言。
老師人稱林真先生,原名李國柱,早年來港,臨行前其母諄諄地囑咐他要帶眼識人,影響他一生,正如孔子謂交友要選「益三友」,「帶眼識人」相信是最早的相學教育。當很多的人稱呼老師是「大師」、「術數高人」時,我說老師是一位學問家,他學識淵博,儒、道、佛學、乃至書畫皆學有所長,他有求學不輕信的治學理念,「未經過研究便沒有發言權」他對相學的研究都是緣於不相信。
當年老師在香港商報寫專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專欄標誌的圖畫,是用漫畫劃了老師頭頂住如山的書籍,生動有趣。然而,亦令我想起老師的往事,他少年時曾在上環一家木箱舖做學徒,就是常頂著百多斤重的木箱,往各處走送的。他每晚收工在大笪地旁觀別人看相,每每見江湖術士用其如簧妙舌,輕敲嚮賣,模稜兩可,他都嗤之以鼻;而且他曾被稍懂相學的表哥批他是賤命,一無是處,於是他決心研究相學,老師以務實態度,披沙瀝金,把術數的神秘外衣脫去,老師曾有一自謙為誇張的比喻,其實很貼切,他如佛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學從催眠術的泥淖中掏出來一樣,他將相學還原為觀人法,結合精神分析學,成為一代相學宗師。
我在老師身上學到更寶貴的是他飽經世故的人生經驗,老師的一生起伏跌宕,嘗過白眼,遇過扶腋,他曾強調人不怕受挫,只怕「水過鴨背」,成為不懂從中汲取經驗的老天真。人生順逆都是成長課堂,他常笑言:「若少年時捱盡苦頭,老來才安享晚年,閻羅王肯的話,我即刻同佢簽約!」
當老師名噪一時後,他突然收到一封信,是從前看不起他且久未聯絡的親戚,他給那親戚回信是這樣道:「你的信是給『林真』的,而非『李國柱』的!」那種吐氣揚眉的氣壯決絕,多年後我有了體會便深為感動!
老師曾多次表示,他熱愛文學尤甚於術數,他曾每天用文字來寫人物速寫,把他的眼光磨得尖銳,能在一瞬間便看出人們的特徵來。老師博覽群書,談吐優雅,論述獨到,時常引古證今,亦引導了我對中國文學歷史的熱誠。
人生路上得遇名師,實為幸事,我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話來紀念我師: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想見風範空有影,欲聞教誨杳無聲…老師,多謝您多年的教誨。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拾香紀讀後
連十香,一個年僅廿二歲身患急病的少女,在彌留之際回憶自己和家人過去的種種,「從回憶裡抓住一點生命的痕跡」。故事以連家的「事」帶出香港的「事」;以連家的「情」帶出香港的「情」,引領讀者重「拾香」港的「紀」錄。
事
十香的父親連城母親宋雲,從大陸來港定居,當時是「戰後嬰兒潮」時代,他們共有十名子女,以數序式為子女取名:大有、相逢、三多、四喜、五美、六合、七喜、八寶、九傑和十香。「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他們各有各的性格,亦各有各的命運,相逢與妻同床異夢,三多與夫琴瑟異趣,養子四喜和五美相愛卻糾結於別人眼光,六合熱衷參政,八寶響往選美,七喜選擇忘年異地婚姻,在在都令連城宋雲操心掛念,可是說到智障的九傑,他們則是「長憂九十九」,至於早逝的十香,更令他們痛入心扉!
連城宋雲初到香港是做橄欖生意,由於他們長袖善舞令生意續步擴展,並開始以其子女名字作為店鋪名稱,如「四海辦館」「五美時裝」「六合百貨」「七喜士多」「八寶製衣」「九傑運輸」「十香酒家」,讀者可瀏覽了香港自五十年代以來的商店業務形式。
情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人類卻幸運得多,縱然時間是闊步向前,數十年彈指便過,但我們仍可憑記憶懷緬往事,更寫下歷史垂照丹青。
將歷史事件嵌入小說情節中,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寫作手法,如金庸的《射鵰》《倚天》和黃易的《尋秦記》等,陳慧亦採用了此寫作方法,以連家在香港發生的「事」,帶出對香港四十至九十年代歷史的「情」。
連家十個兒子的成長襯托出香港發生過的大事,如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六七暴動、颱風溫黛襲港、保釣運動、中英聯合聲明、移民潮和蘭桂坊事件等等。
作者更將故事人物劇情緊扣香港歷史事件上,如《新晚報》和大有同日出世,三多在英女皇加冕翌日出世,八寶的天生麗質帶出當年選美成風。
又如香港水荒制水時,連家的忠心僕人順發和阿桂夫婦貯備食水時,使用的大膠桶竟成為他們獨女溺斃之處,其後連城夫婦把六子過繼予他們,顯示當年的主僕情誼。三多結婚當晚,其丈夫竟因李小龍的暴斃而鬱鬱寡歡,仿彿為其失敗婚姻作出不祥預兆。故事最令人有揪心之痛的是,十香趕赴久別心上人的約會時,無奈遇上嘉利大廈發生大火,阻了她的去路,更糟糕的是她突然腦病發作,病魔不僅令她爽約,更令她生命戛然而止!連城曾擔心石硤尾大火會將整個九龍燒掉;作者說嘉利大火卻燒去整整一個多世紀,但我覺得這火更燒斷了十香的愛路,當晚美麗華戲院上映的「甜蜜蜜」,座上卻看不到十香和情人的身影……
歷史小說卻不失可讀性,全書是由兩章連家的概述,加上九個傳記式的故事構成,有不少觸動人心的情節,如十香到大有辦公室幫忙,偶望對街的大廈,竟與久別情人隔街重遇,互相看得清楚卻是觸不可及…,十香跑往對街大廈,突然,她回首發現大有辦公室的燈關掉了,眼前的一黑,十香感到不祥,「如同被遺落在另一個空間裡」,不久,十香瞥見了一件事,一件連會考女狀元七喜都不懂的事----死亡!
有時巧合會令人心痛,十香出世那天剛是父親連城的生日;十香離世時的年紀竟是母親宋雲出嫁的歲數。隨著十香的離去故事亦完了,剩下的只有回憶,然而,作者指出「回憶,就是,愛。」
讀後感
《拾香紀》曾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是一本香港回憶的小說,陳慧在1997年6月30日 開始撰寫的,主角連十香死於1996年,作者仿彿流露了「九七大限」的迷思,代表香港殖民時代的結束,把香港九七前的縮影都托在連十香的回憶中,借她和她家人的際遇反映出來,作者用淡然流暢的筆觸寫下香港的故事,好像用筆為香港面上劃下一道一道的皺紋。
忙碌可能磨滅了記憶,看這本書仿彿錄影機倒帶回顧已遺忘的香港,讓讀者緬念香港情懷,書中總有幾段文字會勾起你沉睡的記憶,令你泛起陣陣戚戚然,畢竟歲月可帶走我們的青春,卻帶不走我們的回憶,香港的喜與悲快速閃過,使我心中五味雜陳,我不期然想到張愛玲的一句話「香港是一個華美但悲哀的城!」儘管如此,香港仍是我們的家,正如陳慧在書中後記的一句話:「故事,其實都是大家的。」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宋詞是一朵情花》讀後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生命。如作者李會詩所說:「治亂興衰是它的基調,離合悲歡是它的線索,春夏秋冬是它不變的段落。」四季交迭,山河景貌本是自然常態;人生跌宕,悲歡離合亦是常事,卻為多少騷人墨客筆下提供了不同的色調,讓四季山河,無常人生都披上了不同「衣裳」,宋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朝的花園裡,凝霜含露,最美的一朵情花莫過於宋詞。宋詞裡遊走著各界的精英,岳飛的怒髮衝冠,辛棄疾的金戈鐵馬,陸游的王師北定,文天祥的丹心汗青;高處廟堂則威風凜凜,隱退田園則閒雅情致。作者說宋詞是一朵情花,喜歡宋詞的人都會被深深吸引,彷佛中了情花的「毒」,唐詩宋詞中我獨鐘宋詞韻味無窮,我想我亦中了此情花的毒。
全書以詞人故事作串連,帶出首首瑰麗深情的宋詞,了解詞人,讀者更能體味詞中意境。歷來詞人雖然經歷未必可複製,但對生命的感悟卻十分相近,東坡的「滄海寄餘生」和林和靖的「梅妻鶴子」同見出塵;悼亡妻詞中蘇軾的「不思量自難忘」和賀鑄的「誰復挑燈夜補衣」皆是一字一淚;辛棄疾一生匹馬戎裝,卻熱血無處潑灑,仁宗重用寇準的聖旨和寇準離世上報的訃聞竟同日發出,皆令人揪心。不惟如此,詞人中會有相似得如輪迴再生似的,如李煜和宋徽宗的亡國君之嘆;晏幾道與納蘭容若的公子多情,詞句溫婉;柳永與周邦彥的愛在青樓,大雅大俗;陸游和辛棄疾同樣愛國的鐵馬金戈,皆無不稱巧。
當我們笑讀「秦始皇修長城為了禦外敵,宋徽宗建地道為了會妓女」時,卻也驚訝不羈公子周邦彥為名妓李師師竟與皇帝爭風;陸游唐婉生死契闊的「釵頭鳳」賺人熱淚,風流張先娶了少妻而成就東坡的「梨花壓海棠」名句,令人興味盎然。
本書以「廟堂與江湖」至「文人的天空」共六章構成。每章各有範疇,章前亦有文簡述,其中最令我欣賞的是「宋代女子的現代生活」一章的簡述,作者引用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名句,改寫成「幸福的女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鶴立在詞壇的女詞人並不多,其中有兩位赫赫有名,朱淑真才氣橫溢,她不是沒有光芒,只是李清照的光是光芒萬丈,巍然屹立,朱淑真只能屈居了……精彩的詞人故事多不勝數,引人入勝!讓作者作嚮導,帶大家穿梭宋代,一窺這朵情花吧。
書中找到幾個夢境的故事
封神演義中說周文王姬昌一天夢到一隻飛熊撲入帳中,次日在渭水遇見姜子牙,拜為丞相;趙明誠娶李清照前,他夢到「詞女之夫」四字;宋神宗曾觀賞南唐李後主的畫像,見李煜清俊儒雅,再三感嘆,不久他生了兒子趙佶(宋徽宗),後來他文釆風流及亡國命運竟與李煜相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