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目送


《目送》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全書共六十多篇文章,內容包括作者生活不同時刻的片段,母親的病苦、父親的死別、兒子的生離、朋友的思念、生活體驗等,流露她的不同感悟。龍應台文字精煉,感情真摰細膩,充滿人情味,有不少觸動人心的金句。此書不僅告之你親情的可貴,更教懂我們親情的解讀。

「回家」是篇令人反思親情的文章,「三個兄弟,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這回擺下了所有手邊的事情,在清明節帶媽媽回鄉。」對照作者在「共老」說「所謂兄弟,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親或母親。」大有「細時兩兄弟,大時兩家人」之嘆。面對病母,哥哥不耐煩地為趕車摧行,身為醫生的弟弟一臉專業地告誡母親,作者龍應台亦說「媽,不要像老鼠一樣走路,來,馬路很平,我牽你手,不會跌倒的。」但他們並沒有在病母角度設想,原來母親「腦的萎縮,或者用藥,都會造成對空間的不確定感。」今次陪母回家,作者後來才知道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可是這時光怎麼可能回得去呢?有人說老了就愛回憶,我覺得其實這是珍惜。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書名的點題文章——「目送」。

「目送」是作者憶述兒子長大過程時,經歷目送情境的不同感受。文章共兩次這樣寫道: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可算是文章的註腳,令我掩卷深思。

龍應台帶兒子華安上小學第一天,她放開原本圈在她手裡的小手,目送兒子「背著…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當作者兒子十六歲要到美國作交換生,就是我想介紹的選段,是作者目送的一幕: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緊盯著兒子的背影在進入禁區時一寸一寸往前挪,但她兒子「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今次她兒子沒有像上小學那天般回頭望她,她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深刻體會到漸行漸遠的落寞感受,正是作者另一作品《親愛的安德烈》中所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不唯如此,作者更進一步感悟到另一件事。

龍應台突然感到「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她回憶她父親的往事,更想到她父親離世時,她在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再次點出「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記得我中學時讀過朱自清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背影」,「目送」一文亦被譽為廿一世紀的「背影」,所以不期然會把兩篇文章作出聯想和比較。朱自清是在兒子的角度,看到父親為自己盡力張羅籌謀時蹣跚的背影,感到父愛而潸然淚下;龍應台則是以母親的視角目送兒子,當兒子漸漸長大,目送情況亦漸見疏離落寞,原來兒子長大了,暗嘆他再也不顧望我了。龍應台由作為母親無微之愛,反省到對父親的思念。應了有句老話:「養子方知父母恩,觀老便曉己未來。」所以,當父母為你送行時,都不要忘記回頭一顧,因為原來簡單的一個回眸,會帶給父母無限的慰藉。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密碼


最近勒索軟件「WannaCry」肆虐全球,人心惶惶,政府呼籲我們要採取防範措施。其實,防禦病毒須從內外著手。「外」方面,我們要避免瀏覽可疑的網站或開啟不明來歷的電郵和點擊內裡的超連結等;「內」方面,我們要為電腦設置加密,加強檔案保安。所以,外不拈花惹草,內則守衛森嚴,定能保你電腦安然,說到加密守衛,相信大家就要會想到惱人的密碼設定。


密碼,即私密的號碼,密碼越長保護性越強,而長密碼也被稱為密碼短語。其實人生的密碼頗多,除了用作加密電腦外,它已滲進人類生活上不同的層面,諸如個人資料的,通訊用的,生活上互動交流使用的,實不一而足。人一生中,接觸到無數密碼,如何設定一個容易記和難被破解的密碼確實不易,不惟如此,密碼還被要求不斷更新的,以得最佳安全保障。倘若你記憶力欠佳,恐怕人生都會被卡住而停頓下來!

這夜,我返家時卻忘記了大廈門閘今天轉換了新的密碼,我五指懸浮在大門密碼鍵盤上,張惶失惜,我除了望門興嘆之外,自責抱怨悠然而生,那種佇立呆站門前等候的感覺並不好受,彷彿我默書不合格要被罰企在教員室門外,等待著老師的特赦。

這是現代人類的無情隔閡,先莫說古人「家不閉戶」的太平盛世互信互助,現代人縱使進入自己家園也需通過考核呢!這種電子科技與密碼携手,便成了一個六親不認,不講情面的「程序」。日常生活中滿佈密碼,只要你忘記,你便舉步為艱,大家有否體驗過因輸入的密碼不符,使你案前電腦被鎖,令那天的工作也被打進牢籠,任你是說服六國的蘇秦再生,或是舌戰群儒的孔明重現,但見密碼不符,你便休想通過這道銅牆鐵壁。

何解又忘記密碼呢?因為優良的密碼總是運用毫無感情的冰冷結構,你想滲入一些人性化元素,譬如生日日期或摯愛要親的名字,卻普遍被指為高風險的設定,想變得要安全些嗎?那就得乖乖地費思量,想想一些「與我無關」的密碼吧!

可是,密碼其實只是一條鑰匙,我想倘能滲進情感表達是多好呢,不是嗎,你看阿里巴巴站在四十大盜的藏寶巢穴前,大叫「芝麻開門」,是那麼有趣的密碼!所以我忽發奇想,若果互聯網啟動密碼是「識遍天下事」、社交網站密碼用「友直友諒友多聞」、電郵密碼用「魚往雁返」、長途電話密碼是「飛星傳恨」、投資戶口密碼用「時來風送滕王閣」、銀行提款機密碼是「千金散盡還復來」,那會是多麼的儒雅呢!所以,今夜我真希望大門的新密碼是「蓬門今始為君開」啊!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今天是12月13日,標記著中國的一宗痛史。

        2004年11月9日清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州際路旁,停泊的一輛私家車上,發現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頭部中槍死亡。她的死和1937年中國南京一宗慘痛歷史有關。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為了向中國政府立威和高壓管治,發生令人髮指的南京大屠殺,而且持續了七周。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比日本廣島和長崎的死亡人數總和為多。

        有人說中國是苦難的民族。猶太人受到納稅黨的逼害,國際尚為他們抱不平,但中國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害,仍冤恨未申,在西方甚至鮮人聽聞此慘劇。所以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毅然寫下《南京大屠殺》一書,書的副標題是「被遺忘的的大屠殺」。這書竟是第一本詳細記載此段歷史的英文書籍。

        張純如為了撰寫《南京大屠殺》,走訪南京,美德等國,在蒐集資料過程中,她找到當年在華德國人約翰拉貝的日記,身為納稅黨員的約翰拉貝都對日本暴行看不過眼,建立了一個安全區,救了廿五萬中國人。當年種種,他除書之以日記,更留下了一批照片和影片,成為南京大屠殺第三方有力的歷史鐵證。

         另一位影響張純如很深的是明妮魏特琳,當時她把南京金陵女子學校變成難民所,保住了數以萬計的中國人性命,為此國民政府頒授她一枚采玉勳章。但正常人被捲入這極不尋常的遭遇中怎無影響。當她回到美國後,患上嚴重抑鬱病,最終自殺身亡。張純如讀到她的日記時,亦幾乎崩潰。

        原來,苦難未必要親身經歷,當人在一遍又一遍細聽倖存者說出悲慘的故事,一字一淚,漸漸便走進苦難者的時空,不能自拔。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張純如為了寫這本《南京大屠殺》,已筋疲力盡,精神負荷太重了,她本來開朗鮮明的性格在蒐集資料和採訪過程中,被磨平殆盡了,最後更患上嚴重抑鬱病。最後,更有說她如明妮魏特琳般,不能走出陰霾,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南京大屠殺》一書影響甚遠。當年張純如的簽書會竟然持續了一年多之久,顯示此書的震撼。雖然現在她已離開我們,但她的努力和堅持仍影響著世人。日本右翼分子的作為只是欲蓋彌彰,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令他們不能漂白這段歷史。

        張純如曾說:「我不想這段歷史從此消失,不想那麼多人的生命從此灰飛煙滅,才寫這本書。日本強硬勢力,想令這段歷史消失,我認為是對遇難者的侮辱!」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人生幾許月當頭


       今天是農曆十月十六,掛在天上的「白玉盤」是今年最近地球的「滿月」,視覺上這晚的月亮比平時大7%!

        千古傳說,與月猶多;百年苦怨,總憑月訴;幾多鄉愁離苦、人生嘆惋,同望一月而發!

        「人生幾許月當頭」,我們不要天天低頭掃弄手機,今晚就承月滿之興,抬起頭來,張望一下此大了7%的明月,能否窺望廣寒宮中嫦娥素貌;有否瞥見吳剛正忙於不能完成的任務,砍伐永不倒下的桂樹而徒勞。

        今晚,你無須跑到「近水樓臺」,亦不應再推搪「我生待明月」,更不用效東坡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因為,今晚明月正當頭了!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遇見文學推介《拾香紀》


遇見文學  主持:黃念欣、李秋婷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


#40 著點書說系列 ()
作家:陳慧 (12/11/2017)
 
聽眾Vincent:「看完這本小說,我在想有時巧合會令人心痛,十香出世那天剛是父親連城的生日;十香離世時的年紀竟是母親宋雲出嫁的歲數。隨著十香的離去故事亦完了,剩下的只有回憶,然而,作者指出「回憶,就是,愛。」翻閱此書將香港的喜與悲快速閃過,使我心中五味雜陳,掩卷後我亦曾有感而發寫下讀後感。所以我向大家推介。」


陳慧,香港作家及電影編劇。陳慧在1998年出版的《拾香紀》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有人視它為拾遺香港紀錄的作品,因為它正正記錄香港在回歸前的面貎。不少人形容陳慧為『非常本土的作家』,因為她的作品都很有意識地與香港有關。

《拾香紀》以連家的故事,並以幼女連十香一個亡靈的聲音,去憶述在回歸前家人經歷的種種,裏頭有大大小小與香港時代緊扣的事件,很容易令讀者投入其中,找尋到自己的座標。

 


香港電台給我的紀念品。








香港電台《遇見文學》編輯台鑒:

我是貴台文化節目的忠實擁躉,尤以黃念欣小姐和李秋婷小姐主持的《遇見文學》更是我不容錯過的。得知可提議作者和文學作品,心生歡喜,特請來近年我喜愛的文學作品,希望能成功制造今次的「巧遇」!


作家:陳慧,文學作品:《拾香紀》

《拾香紀》是一本香港回憶的小說,陳慧在1997630開始撰寫的,主角連十香死於1996年,我覺得作者仿彿流露了「九七大限」的迷思,代表香港殖民時代的結束,把香港九七前的縮影都托在連十香的回憶中,借她和她家人的際遇反映出來,作者用淡然流暢的筆觸寫下香港的故事,好像用筆為香港面上劃下一道一道的皺紋。

將歷史事件嵌入小說情節中,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寫作手法,陳慧亦採用了此寫作方法,以連家在香港發生的「事」,帶出對香港四十至九十年代歷史的「情」。 連家十個兒子的成長襯托出香港發生過的大事。我很崇拜李小龍,當讀到三多結婚當晚,其丈夫竟因李小龍的暴斃而鬱鬱寡歡,雖覺得有點誇張,但回想到當年只有9歲的自己,此事又的確算是個「打擊」。

想介紹的選段我覺得很特別,是十香與久別情人隔街重遇:

「我到大有的辦公室,幫忙將一些文件歸檔,…天已經黑了,都亮著了燈,我望向對街,原本在白天只會照見倒影的反光幕牆,如今還原玻璃…,我看見了林佳,在對街的辦公室裡影印,…。我衝到街上,衝上對街的辦公大樓,衝進林佳的辦公室。…當日光漸漸黯澹,當虛幻的倒影消褪,當玻璃回復明淨透晰,我看見了真實的你。大有不見了我,以為我離去了,就將辦公室的燈關掉,鎖上大門,我在林佳的辦公室裡看見大有所做的一切,感覺就如同被遺落在另一個空間。想不到是真的,我再也回不來了。」

十香到大有辦公室幫忙,偶望對街的大廈,竟與久別情人隔街重遇,互相看得清楚卻是觸不可及…,十香跑往對街大廈,突然,她回首發現大有辦公室的燈關掉了,眼前的一黑,十香感到不祥,「如同被遺落在另一個空間裡」,不久,十香瞥見了一件事,一件連會考女狀元七喜都不懂的事----死亡!

看完這本小說,我在想有時巧合會令人心痛,十香出世那天剛是父親連城的生日;十香離世時的年紀竟是母親宋雲出嫁的歲數。隨著十香的離去故事亦完了,剩下的只有回憶,然而,作者指出「回憶,就是,愛。」

翻閱此書將香港的喜與悲快速閃過,使我心中五味雜陳,掩卷後我亦曾有感而發寫下讀後感。所以我向大家推介。希望陳慧的《拾香紀》能在空氣中遇見黃小姐和李小姐,文人雅集使我獲益,祝歲月靜好!

《遇見文學》聽眾Vincent
18-8-2017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世間何物催人老




「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半馬蹄。」

        幾年前讀到清代王九齡這首詩,他說世上最催人老的無非兩件事,一是每天床頭鬧鐘的「啼叫」和為口奔馳的「馬蹄忙」,但我卻不盡苟同。

        這天我參加退休前講座,伊利沙伯體育館裡兩千多人座無虛席,當我走進場館,見到的不是黑壓壓的,卻竟是花白銀影的人頭,左顧又盼,反覺得自己年輕,當然我們紀律部隊,總比他們年輕五年吧!但處身其中,加上講者的闡述內容,都在把你素描成一副龍鐘老態,除了教你計算退休金的一節是欣喜外,講授的都是告訴你老之將至,不是,是老之已至的對待方法,教你排遣身老之愁。在伊館裡方八小時,卻彷彿登上老人列車驅往耄耋旅途,待講座結束,人們從伊館走出來,大有世上已千年之感!

         所以,我相信萬法唯心,壯心未與年俱老,只要心境是甚麼樣就是甚麼樣的人,催人老的不是雞聲馬蹄,亦非退休日期,而是心態。試想退休後鬧鐘不再「啼叫」,每天無所行事,日曆再無所用,整天在嗟老嘆悲,不是更催人老嗎?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假如老天爺像凡人這般心態,天也會老,但若能無執無恨,何時賞的月都會圓滿吧!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九.一八不抵抗將軍、風流少帥--張學良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國難日,1931年的這天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將三具身穿中國士兵制服的中國人屍體放置現場作證據,誣陷中國軍隊所為,發動侵佔中國東北行動。但當時善戰的東北軍卻不發一槍退入關內。皇姑屯父血未乾,今又被誣陷炸鐵路,張學良卻行「不抵抗政策」故被後人冠「不抵抗將軍」罵名,更有馬君武寫下《哀瀋陽》詩譏諷: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
     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這首詩在我讀中學時老師曾提到,聽得我入神。詩中人物的風流瓜葛,其實是馬君武誇大其詞,證實除趙四外其他都是想當然的附會,為此張學良相當氣忿,謂作者見胡蝶有聲名,就強把她名字連上,他們根本緣慳一面(胡蝶其實與戴笠一起);朱五其實是張學良秘書朱光沐的妻子,我讀過高陽先生的雜文曾經說過這麼一個故事,謂有次飯局朱五知道馬君武同場,便走到他面前「自我介紹」,令馬君武尷尬離開。

        馬君武的《哀瀋陽》雖然捕風捉影,但張學良當時生活確是糜爛,所以也算取辱有道。張學良曾說:

「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
    我雖不是英雄漢,却也好色似英雄!」

        先有于鳳至賢淑髮妻;又有大家閨秀谷瑞玉「隨軍夫人」;名門望族梁家九小姐和十小姐兩位千金都先後與張學良有染;官宦之家的趙四(趙一荻)癡情追隨,陪伴少帥度過了半生的囚禁生活;張學良最後一位女人是在北京大學認識的蔣士雲(蔣四小姐) 。及後,年逾古稀的張學良這樣說:「趙四最好,蔣四最愛。」

        少帥風流名不虛傳,認真算來中外女子前後有十一位女朋友,若不是西安事變將他幽禁,風流何止於此!正如他說自己:「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