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以《打錯了》懷念劉以鬯


20186月,在一個月之間,香港便有兩顆文學巨星隕落。曾被譽為以香水寫作的才女林燕妮近年縱病苦纏身,她仍吐艷如昔,唯終香魂去矣;未幾,一代文學泰斗劉以鬯亦高齡仙逝!

劉以鬯自言有兩種寫作的類別,分別是「娛樂別人」和「娛樂自己」。可是,他的娛己之作其實卻多是經典名作,如被譽為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酒徒》,我拜讀時簡直大開眼界,愛不釋手,學習到原來造句遣詞竟可以如此,優秀的寫作手法,相信皆可以此為楷模。

說到寫作手法,除了《酒徒》外,我更想介紹《打錯了》。此是一篇極短的小說,全文數字不過一千字左右,但充分表現出劉以鬯的說故事能力,若論小說能引人入勝者,想定不過如此。所以,此小說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

     《打錯了》是描寫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小說結尾才知是一件真實事件),卻有着百轉千迴的情節構思,結局更是出人意料,發人深省。

全文以兩段幾乎一樣的文字記敍著同一件事:主角陳熙應女朋友吳麗嫦之邀,然後他如何趕著出門,前住乘巴士赴約的描寫。

小說兩段近乎相同敘述,分歧點在於其中一段時空,有多了一件事「因」滲入,以致結「果」有別:在第一段的時空裡,陳熙出門後,剛走到巴士站,便被失控的巴士把他和在場的一個老婦、女童「輾成肉漿」;在第二段的另一個時空裡,陳熙正趕著出門時,卻因為一個來電而延阻,他更與電話筒另一端的那女人周旋了一會,才弄清對方「打錯了」(原來是對方打錯電話字頭。因當年會有相同電話號碼,再以港、九、新界地區而加上字頭區分),從而導致他遲了一步出門,卻避過被巴士撞死的命運,變成是他目睹失控巴士把一個老婦和一個女童「輾成肉漿」。

故事除使人有「明天和意外,不知誰先來」的人生無常感慨外;作者又以兩個時空的同一事件,卻因「打錯了」的來電而改變,描繪出命運是因果的千緣萬繫,因果的因緣如網,實令人掩卷深思。

劉以鬯曾說:「我一生人都在寫小說,原則只有四個字:與眾不同。」讀過他作品的,都覺得這句話出自劉以鬯的口中,絕對是當之無愧,擲地有聲。
 

謹將全文轉載如下,以懷念一代文學泰斗劉以鬯先生:
 

(一)

 

  電話鈴響的時候,陳熙躺在床上看天花板。電話是吳麗嫦打來的。吳麗嫦約他到「利舞台」去看五點半那一場的電影。他的情緒頓時振奮起來,以敏捷的動作剃鬚、梳頭、更換衣服。更換衣服峙,噓噓地用口哨吹奏「勇敢的中國人」。換好衣服,站在衣櫃前端詳鏡子裹的自己,覺得有必要買一件名廠的運動衫了。他愛麗嫦,麗嫦也愛他。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到婚姻註冊處去登記。他剛從美國回來,雖已拿到學位,找工作,仍須依靠運氣。運氣好,很快就可以找到;運氣不好,可能還要等一個時期。他已寄出七八封應徵信,這幾天應有回音。正因為這樣,這幾天他老是呆在家裏等那些機構的職員打電話來,非必要,不出街。不過,麗嫦打電話來約他去看電影,他是一定要去的。現在已是四點五十分,必須盡快趕去「利舞台」。遲到,麗嫦會生氣。於是,大踏步走去拉開大門,拉開鐵閘,走到外邊,轉過身來,關上大門,關上鐵閘,搭電梯,下樓,走出大廈,懷著輕鬆的心情朝巴士站走去。剛走到巴士站,一輛巴士疾馳而來。巴士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衝向巴士站,撞倒陳熙和一個老婦人和一個女童後,將他們輾成肉醬。

 

(二)

 

  電話鈴響的時候,陳熙躺在床上看天花板。電話是吳麗嫦打的。吳麗嫦約他到「利舞台」去看五點半那一場的電影。他的情緒頓時振奮起來,以敏捷的動作剃鬚、梳頭、更換衣服。更換衣服時,噓噓地用口哨吹奏「勇敢的中國人」。換好衣服,站在衣櫃前端詳鏡子裏的自己,覺得有必要買一件名廠的運動衫了。他愛麗嫦,麗嫦也愛他。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到婚姻註冊處去登記。他剛從美國回來,雖已拿到學位,找工作,仍須依靠運氣。運氣好,很快就可以找到;運氣不好,可能還要等一個時期。他已寄出七八封應徵信,這幾天應有回音。正因為這樣,這幾天他老是呆在家裹等那些機構的職員打電話來,非必要,不出街。不過,麗嫦打電話來約他去看電影,他是一定要去的。現在已是四點五十分,必須盡快趕去「利舞台」。遲到,麗嫦會生氣。於是,大踏步走去拉開大門……

 

  電話鈴又響。

  以為是甚麼機構的職員打來的,掉轉身,疾步走去接聽。

  聽筒中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

  「請大伯聽電話。」

  「誰?」

  「大伯。」

  「沒有這個人。」

  「大伯母在不在?」

  「你要打的電話號碼是……?」

  「三——九七五……」

  「你想打去九龍?」

  「是的。」

  「打錯了!這裏是港島!」

 

  憤然將聽筒擲在電話機上,大踏步走去拉開鐵閘,走到外邊,轉身來,關上大門,關上鐵閘,搭電梯,下樓,走出大廈,懷著輕鬆的心情朝巴士站走去。走到距離巴士站不足五十碼的地方,意外地見到一輛疾馳而來的巴士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衝向巴士站,撞倒一個老婦人和一個女童後,將他們輾成肉醬。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作

是日報載太古城巴士站發生死亡車禍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汪精衛「一生分作兩回人」


五月四日,此日除了在1919年發生了震動全國的五四運動外,1883年的五月四日更是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出生。

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炎帝之女淹死於東海,幻變成神鳥,「白喙赤足,首有花紋」,名叫精衛鳥,每天都從西山叼來木石,決意填平東海,開展祂不可為而為之的精誠任務。汪兆銘以《山海經》這「精衛」典故為別號,是否隱喻了他「精衛情結」的一生。

汪精衛被譽為人才口才文才三才齊聚之人。此翩翩美少年是孫中山忠心追隨者。他的人生和近代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

汪精衛以身刺殺攝政王未遂,在死囚牢中寫下了「引刀成一快」的慷慨悲歌,傳頌一時,但僅僅二十多年之後,行刺者變成被刺者,國民英雄淪為賣國賊。他成名於刺殺行動,最終卻命喪於被行刺時的遺彈舊患。他主政的五年間不下被行刺十次之多,刀光劍影的背後,有著令人不解的疑問,他形象大逆轉,究竟是擁有權力後令他腐化,還是有著甚麼隱匿的人格暗線呢,他的轉變是否有更複雜的歷史因素呢。

曾經有人說汪精衛是曲線救國,甘負罵名不顧,此時他不能再是吟風弄月的文藝青年;亦不能只憑不負少年頭的激情行事,他要面對的是比就義身死更凶險煎熬的政治人生。套用他的詩句說:「艱難留得餘生在,才識餘生更苦。」

汪精衛國學根基深厚,國父遺囑便是由他代筆起草,孫中山亦一字不改發表。他的詩詞感人,且多是充滿愛國情操,余英時教授認為「詩言志」,相信他是「我手寫我心」的。《史記》裡說「貪夫殉財,烈士殉名。」台灣學者葉嘉瑩說他更是連名節都犧牲不要。真耶?非耶?從汪精衛在《革命之決心》一文中可試窺探端倪,他說革命的人有兩種前途,一為柴薪,頃刻間化為烈火灰燼;一為鍋釜,要忍受持久的煎熬。

他年輕時一心慷慨就義,走上不歸刺殺路,成就柴薪烈德;及後他又是否寧負罵名,獨受內心煎熬的鍋斧恆德呢?

余英時說「汪精衛在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不幸這位詩人走上『烈士』的道路,因而終生陷進了權力的世界。」這好比詞人李煜當上後主皇帝,都是註定悲劇。
 
究竟汪精衛是賣國貪生的漢奸,還是忍辱救國的英雄?始終成迷。只能如當時詩人陳小翠所說,汪精衛是「一生分作兩回人。」

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便把汪精衛的墳墓炸開,把他火化揚灰,應驗了他自己的詩句「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據當時在場的人說,開棺後只見汪精衛有國旗蓋著,袋口一張由其妻陳璧君親書「魂兮歸來」的祭文陪葬,除此,一無所有。是否他連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呼冤聲也不哼一下呢,抑或他根本是羞愧無言呢!

遙望天際,想那精衛鳥仍是癡絕銜石,默然往返於西山東海,獨自承受滄波萬里愁。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以文悼霍金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於2018314日逝世,享年76歲,比診治他罕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醫生「預言」能生存的歲數,足足活多五十年。

        今天是霍金逝世的第七天,我覺得這七之數有特別意味,很多宗教及民間信仰都是以七為界,去年我寫過一篇關於霍金的文章,想在今天重拾選段以作悼念。

       霍金曾對時空穿梭作出研究和下過定論。

究竟穿越時空可能嗎?一直是科學家關心的課題,愛恩斯坦的相對論指出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飛行時,別人從外看它,會見它猶如不動,如此推算,當物體比光速快,即進入蟲洞(時光隧道),便會穿越時空,舉例如一張紙是直的,劃一直線由A點至B點代表時間進程,但若把紙卷曲起來,即A點至B點變得很近,但中間穿過便要透過一通道,科學家名為蟲洞,那麼便是穿越時空。但這仍是一個數學上的推說,因為沒有物質能抵受比光速更快的力量。

若以佛學上來理解是不可能穿越的,因為無一剎那是實在的、不變的,才會有「時間」的產生,既然今刻是前一刻變成;今刻又將變了下一刻,即每一刻都非不變實體,所以,不可能由不實在的一刻穿越到另一不實在的一刻的。

2009628日霍金曾於劍橋大學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派對,他設宴邀請未來的時空旅者到場,標語上寫著「歡迎時間旅行者」,他開此派對前並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那天霍金等了很久,不僅他期望未來的環球小姐,沒有來到他身邊,而且最後是無「人」到宴,所以霍金結論是:穿越時空是不可能的。

孔子曾對著川流不息的河水有感而發:「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所以,其實人生就如河流般無情地不斷流逝而不會回來的。』

       重閱舊文,再觀霍金的生卒之日,又有一番感想……

       霍金生於194218日,這天原來是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逝世三百年的忌辰(164218);而霍金2018年逝世那天314日又正是相對論的發表者愛因斯坦的生辰(1879314),巧合得令人尋味!

        時間若是只踏步向前,未曾為誰停留,也不可逆轉回首,那麼能廻轉前進嗎?伽利略、愛因斯坦和霍金又是否有著時空因果,隔世關係呢?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目送


《目送》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全書共六十多篇文章,內容包括作者生活不同時刻的片段,母親的病苦、父親的死別、兒子的生離、朋友的思念、生活體驗等,流露她的不同感悟。龍應台文字精煉,感情真摰細膩,充滿人情味,有不少觸動人心的金句。此書不僅告之你親情的可貴,更教懂我們親情的解讀。

「回家」是篇令人反思親情的文章,「三個兄弟,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這回擺下了所有手邊的事情,在清明節帶媽媽回鄉。」對照作者在「共老」說「所謂兄弟,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親或母親。」大有「細時兩兄弟,大時兩家人」之嘆。面對病母,哥哥不耐煩地為趕車摧行,身為醫生的弟弟一臉專業地告誡母親,作者龍應台亦說「媽,不要像老鼠一樣走路,來,馬路很平,我牽你手,不會跌倒的。」但他們並沒有在病母角度設想,原來母親「腦的萎縮,或者用藥,都會造成對空間的不確定感。」今次陪母回家,作者後來才知道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可是這時光怎麼可能回得去呢?有人說老了就愛回憶,我覺得其實這是珍惜。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書名的點題文章——「目送」。

「目送」是作者憶述兒子長大過程時,經歷目送情境的不同感受。文章共兩次這樣寫道: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可算是文章的註腳,令我掩卷深思。

龍應台帶兒子華安上小學第一天,她放開原本圈在她手裡的小手,目送兒子「背著…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當作者兒子十六歲要到美國作交換生,就是我想介紹的選段,是作者目送的一幕: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緊盯著兒子的背影在進入禁區時一寸一寸往前挪,但她兒子「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今次她兒子沒有像上小學那天般回頭望她,她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深刻體會到漸行漸遠的落寞感受,正是作者另一作品《親愛的安德烈》中所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不唯如此,作者更進一步感悟到另一件事。

龍應台突然感到「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她回憶她父親的往事,更想到她父親離世時,她在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再次點出「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記得我中學時讀過朱自清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背影」,「目送」一文亦被譽為廿一世紀的「背影」,所以不期然會把兩篇文章作出聯想和比較。朱自清是在兒子的角度,看到父親為自己盡力張羅籌謀時蹣跚的背影,感到父愛而潸然淚下;龍應台則是以母親的視角目送兒子,當兒子漸漸長大,目送情況亦漸見疏離落寞,原來兒子長大了,暗嘆他再也不顧望我了。龍應台由作為母親無微之愛,反省到對父親的思念。應了有句老話:「養子方知父母恩,觀老便曉己未來。」所以,當父母為你送行時,都不要忘記回頭一顧,因為原來簡單的一個回眸,會帶給父母無限的慰藉。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密碼


最近勒索軟件「WannaCry」肆虐全球,人心惶惶,政府呼籲我們要採取防範措施。其實,防禦病毒須從內外著手。「外」方面,我們要避免瀏覽可疑的網站或開啟不明來歷的電郵和點擊內裡的超連結等;「內」方面,我們要為電腦設置加密,加強檔案保安。所以,外不拈花惹草,內則守衛森嚴,定能保你電腦安然,說到加密守衛,相信大家就要會想到惱人的密碼設定。


密碼,即私密的號碼,密碼越長保護性越強,而長密碼也被稱為密碼短語。其實人生的密碼頗多,除了用作加密電腦外,它已滲進人類生活上不同的層面,諸如個人資料的,通訊用的,生活上互動交流使用的,實不一而足。人一生中,接觸到無數密碼,如何設定一個容易記和難被破解的密碼確實不易,不惟如此,密碼還被要求不斷更新的,以得最佳安全保障。倘若你記憶力欠佳,恐怕人生都會被卡住而停頓下來!

這夜,我返家時卻忘記了大廈門閘今天轉換了新的密碼,我五指懸浮在大門密碼鍵盤上,張惶失惜,我除了望門興嘆之外,自責抱怨悠然而生,那種佇立呆站門前等候的感覺並不好受,彷彿我默書不合格要被罰企在教員室門外,等待著老師的特赦。

這是現代人類的無情隔閡,先莫說古人「家不閉戶」的太平盛世互信互助,現代人縱使進入自己家園也需通過考核呢!這種電子科技與密碼携手,便成了一個六親不認,不講情面的「程序」。日常生活中滿佈密碼,只要你忘記,你便舉步為艱,大家有否體驗過因輸入的密碼不符,使你案前電腦被鎖,令那天的工作也被打進牢籠,任你是說服六國的蘇秦再生,或是舌戰群儒的孔明重現,但見密碼不符,你便休想通過這道銅牆鐵壁。

何解又忘記密碼呢?因為優良的密碼總是運用毫無感情的冰冷結構,你想滲入一些人性化元素,譬如生日日期或摯愛要親的名字,卻普遍被指為高風險的設定,想變得要安全些嗎?那就得乖乖地費思量,想想一些「與我無關」的密碼吧!

可是,密碼其實只是一條鑰匙,我想倘能滲進情感表達是多好呢,不是嗎,你看阿里巴巴站在四十大盜的藏寶巢穴前,大叫「芝麻開門」,是那麼有趣的密碼!所以我忽發奇想,若果互聯網啟動密碼是「識遍天下事」、社交網站密碼用「友直友諒友多聞」、電郵密碼用「魚往雁返」、長途電話密碼是「飛星傳恨」、投資戶口密碼用「時來風送滕王閣」、銀行提款機密碼是「千金散盡還復來」,那會是多麼的儒雅呢!所以,今夜我真希望大門的新密碼是「蓬門今始為君開」啊!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今天是12月13日,標記著中國的一宗痛史。

        2004年11月9日清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州際路旁,停泊的一輛私家車上,發現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頭部中槍死亡。她的死和1937年中國南京一宗慘痛歷史有關。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為了向中國政府立威和高壓管治,發生令人髮指的南京大屠殺,而且持續了七周。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比日本廣島和長崎的死亡人數總和為多。

        有人說中國是苦難的民族。猶太人受到納稅黨的逼害,國際尚為他們抱不平,但中國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害,仍冤恨未申,在西方甚至鮮人聽聞此慘劇。所以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毅然寫下《南京大屠殺》一書,書的副標題是「被遺忘的的大屠殺」。這書竟是第一本詳細記載此段歷史的英文書籍。

        張純如為了撰寫《南京大屠殺》,走訪南京,美德等國,在蒐集資料過程中,她找到當年在華德國人約翰拉貝的日記,身為納稅黨員的約翰拉貝都對日本暴行看不過眼,建立了一個安全區,救了廿五萬中國人。當年種種,他除書之以日記,更留下了一批照片和影片,成為南京大屠殺第三方有力的歷史鐵證。

         另一位影響張純如很深的是明妮魏特琳,當時她把南京金陵女子學校變成難民所,保住了數以萬計的中國人性命,為此國民政府頒授她一枚采玉勳章。但正常人被捲入這極不尋常的遭遇中怎無影響。當她回到美國後,患上嚴重抑鬱病,最終自殺身亡。張純如讀到她的日記時,亦幾乎崩潰。

        原來,苦難未必要親身經歷,當人在一遍又一遍細聽倖存者說出悲慘的故事,一字一淚,漸漸便走進苦難者的時空,不能自拔。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張純如為了寫這本《南京大屠殺》,已筋疲力盡,精神負荷太重了,她本來開朗鮮明的性格在蒐集資料和採訪過程中,被磨平殆盡了,最後更患上嚴重抑鬱病。最後,更有說她如明妮魏特琳般,不能走出陰霾,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南京大屠殺》一書影響甚遠。當年張純如的簽書會竟然持續了一年多之久,顯示此書的震撼。雖然現在她已離開我們,但她的努力和堅持仍影響著世人。日本右翼分子的作為只是欲蓋彌彰,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令他們不能漂白這段歷史。

        張純如曾說:「我不想這段歷史從此消失,不想那麼多人的生命從此灰飛煙滅,才寫這本書。日本強硬勢力,想令這段歷史消失,我認為是對遇難者的侮辱!」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人生幾許月當頭


       今天是農曆十月十六,掛在天上的「白玉盤」是今年最近地球的「滿月」,視覺上這晚的月亮比平時大7%!

        千古傳說,與月猶多;百年苦怨,總憑月訴;幾多鄉愁離苦、人生嘆惋,同望一月而發!

        「人生幾許月當頭」,我們不要天天低頭掃弄手機,今晚就承月滿之興,抬起頭來,張望一下此大了7%的明月,能否窺望廣寒宮中嫦娥素貌;有否瞥見吳剛正忙於不能完成的任務,砍伐永不倒下的桂樹而徒勞。

        今晚,你無須跑到「近水樓臺」,亦不應再推搪「我生待明月」,更不用效東坡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因為,今晚明月正當頭了!